2025-03-13 09:00:00
2025年3月13日是第二十个世界肾脏日,今年的主题是:您的肾脏还好吗?早检查,保健康。
肾脏在人体中承担着过滤血液、排出废物与多余水分的重任,其健康状况对整体生命活动的维系起着关键作用。然而在常规体检中,尽管我们会进行一系列的检查,如尿常规、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检查等,但在看似全面的常规体检中,肾损伤却常常隐匿无形,未能被及时察觉。这是为什么呢?
一、常规体检的局限性
1、肾功能检查指标的滞后性
常规体检中的肾功能检查主要关注血肌酐、尿素氮等指标。由于肾脏具有强大的代偿能力,在肾损伤初期,即使肾小球滤过率已经开始下降,剩余的健康肾单位仍可代偿性地维持肌酐、尿素氮水平在正常范围,导致这些指标无法及时反映出早期的肾损伤。同时肌酐作为一种代谢产物,多因肌肉组织中的磷酸肌酸、肌酸代谢所致,肌肉量与其血液浓度存在明显关联,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至50%时,血肌酐水平才出现上升。
2、尿常规检查的干扰因素多
尿常规是用干化学法通过比较颜色变化检测尿液中多种成分的含量,检测肾脏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,但结果易受多种因素影响。比如留取尿液的方式不正确或未严格按照要求留取24小时尿样,会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,从而使早期肾损伤难以被发现。
二、肾损伤早期症状的隐匿性
1、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
肾损伤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的特异性症状,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的疲劳、乏力、腰酸等,这些症状很容易被归咎于工作劳累、睡眠不足等常见原因,而不被人们重视。许多患者在出现眼睑浮肿、下肢水肿、泡沫尿等较为典型的症状时,肾脏损伤可能已经进展到了较为严重的阶段。
2、缺乏疼痛等明显警示信号
与一些会引起剧烈疼痛的疾病不同,肾脏内部没有痛觉神经,早期的轻微病变难以引起疼痛等能让患者明显感知的不适,使得肾损伤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发展,难以在早期被察觉。
三、体检流程与个体差异的影响
1、固定流程难以个性化筛查
常规体检通常遵循固定的流程和项目设置,难以针对每个人的特定风险因素进行深入排查。对于有家族肾病史、高血压、糖尿病等肾损伤高危因素的人群,常规体检项目可能无法满足其精准筛查肾损伤的需求,容易遗漏重要的病变信息。
2、个体生理差异增加检测难度
不同个体的肾脏解剖结构与生理功能存在一定差异,某些人可能天生肾脏储备功能较弱,或者存在一些解剖学上的变异。此外,不同病因导致的肾损伤在早期表现也不尽相同,这些因素在常规体检中难以被全面考量,进一步增加了肾损伤早期发现的难度。
四、专业解读的不足
1、体检医生专业背景的限制
非肾脏专科医生对肾脏疾病的认识和诊断经验有限,对于一些早期肾损伤的细微迹象可能不够敏感,无法准确判断检查结果的潜在意义,从而导致肾损伤被漏诊。
2、缺乏深入分析和沟通
即使体检报告中某些指标出现了轻微异常,若没有专业医生进行深入分析和与受检者的充分沟通,受检者可能也意识不到这些异常的重要性,进而延误了进一步检查和诊断的时机。
肾脏早期损伤是由于各种炎症、代谢异常和免疫损伤等多种致病途径,使肾小球滤过膜和肾小管发生功能性和结构性损伤。尤其是高血压、糖尿病等慢性肾脏疾病高危人群,肾脏病变缓慢会毫无察觉地进行性恶化。通常当临床症状较为明显时,肾脏已出现严重的损伤,治疗难度较大,预后较差。那么针对肾脏的早期损伤,在体检时可以选择哪些检验项目来帮助诊断是否存在肾早期损伤呢?
肾小球滤过功能的衡量指标
1、微量白蛋白(mALB)
尿微量白蛋白(UmALB)是肾小球滤过膜电荷屏障损伤敏感的标志物。正常情况下,受滤过膜负电荷的静电同性排斥作用,绝大部分 UmALB 不能滤过;病理状态下,滤过膜负电荷下降时,血浆中 mALB 在滤过压作用下通过滤过膜,进入原尿中;滤出的 UmALB 很难被肾小管重吸收,结果终尿中 UmALB 含量升高。
尿微量白蛋白是肾小球病变,尤其是糖尿病诱发肾小球微血管病变最早期的客观指标之一,对糖尿病性肾病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。
2、转铁蛋白(TRFU)
尿转铁蛋白(TRFU)也是肾小球滤过膜电荷屏障损伤标志物。在正常情况下无法通过肾小球的屏障作用的,如果在尿中发现,说明肾小球受到损伤。在早期肾损伤时,尿中微量白蛋白排出升高之前转铁蛋白即已升高并先从尿中排出,因此,尿TRF被认为是肾小球损伤的最敏感指标。
3、尿免疫球蛋白G(IGU)
正常情况下,由于肾小球基底膜的选择性功能,不易透过肾小球基底膜,也不会出现在尿液中。当尿中大量出现免疫球蛋白G等大分子蛋白时,说明肾功能已经受到了损害,肾小球基底膜已丧失选择功能。
4、尿α2巨球蛋白(AMG)
正常情况下不能被肾小球基底膜滤过。当肾输尿管积水、结石、感染或肾血管受压等因素引起小血管破裂,出现非肾小球性血尿时,尿α2-MG明显升高。
肾小管损伤的衡量指标
1、α1微球蛋白(A1M)
α1微球蛋白广泛存在于人体各种体液及淋巴细胞膜表面,血液中的α1微球蛋白以两种形式存在,即游离的α1微球蛋白和与IgA结合的α1微球蛋白(α1MG-IgA)。血液中游离的α1微球蛋白可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,95%~99% 在肾近曲小管重吸收和代谢,只有微量从终尿排出;而结合型的α1微球蛋白 则不能通过肾小球,其在尿液中的浓度为零。
一般认为α1微球蛋白在血清及尿液中增高的原因有:
① 肾小管重吸收和代谢α1微球蛋白的能力降低;
② 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;
③ 体内合成过多;
④ 淋巴细胞破坏释放。
目前研究普遍认为血清及尿液中α1微球蛋白的测定可作为反应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受损的一项灵敏指标。
2、β2-微球蛋白(β2-MG)
作为一类小分子量的蛋白,β2-MG 肾小球被自由滤过后,在近曲小管处几乎完全被重吸收,随后被代谢分解。健康人的β2-MG的合成速率较为恒定,不受性别、肌肉组织等的影响,因而相比于肌酐,β2-MG更能真实反应肾小球滤过率(GFR)。
由于血β2-MG反映了GFR 水平,血β2-MG浓度的升高意味着GFR降低,因而用于肾小球病变的早期诊断具有高度敏感性;而尿β2-MG 的升高则提示肾小管损伤,因此通过测定血、尿β2-MG 可用于区分肾小球性和肾小管性肾脏病变。
3、视黄醇结合蛋白(RBP)
RBP是血液中维生素A的转运蛋白,RBP能自由通过肾小球,几乎被肾小管完全重吸收,在健康人尿中含量很低。测定RBP能发现早期肾小管功能的损害,并能灵敏反映肾近曲小管的损害程度。
4、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(NGAL)
NGAL是鉴别区分肾性及肾前性急性肾损伤的标志物。正常情况下,NGAL在人体内呈低水平表达,一旦发生肾缺血性损伤时,肾小管上皮细胞NGAL表达可迅速上升。因此,NGAL 被认为是一个急性肾损伤(AKI)的早期标志物。
国赛生物肾损伤检测方案
国赛目前可检测非常齐全的肾损伤诊断标志物,包括尿总蛋白(UTP)、尿微量白蛋白(mALB)、尿肌酐(Cr)、尿转铁蛋白(TRFU)、尿免疫球蛋白G(IGU)、尿α1微球蛋白(A1M)、尿β2微球蛋白(BMGU)、尿视黄醇结合蛋白(RBPU)、尿α2巨球蛋白(AMG)、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(NGAL)、尿KAP/LAM轻链等10多种,平台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及分光光度法双方法学原理,灵敏度及准确性高,支持多种单机及流水线检测,支持尿液流水线联机,为实验室提供更全面、更高效的肾病诊断检测解决方案。
【参考文献】
[1] 王海燕. 肾脏病学[M]. 第4版. 北京: 人民卫生出版社, 2020.
[2]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专家组. 慢性肾脏病筛查诊断及防治指南[J]. 中华肾脏病杂志, 2017, 33(11): 852-859.